医讯前沿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健康创新 你的位置:医讯前沿 > 健康创新 > 前沿探索 陶弘景《辅行诀》脏腑用药法要6五脏泻方7救五脏诸劳损病方

前沿探索 陶弘景《辅行诀》脏腑用药法要6五脏泻方7救五脏诸劳损病方

发布日期:2024-11-27 13:05    点击次数:199

【原文】六, 五脏泻方陶曰:[又]有泻方五首,以救诸病误治,[致生]变[乱]者也泻肝汤救误用吐法,其人神气素虚,有痰澼,呕不止,惊烦不宁[者]方:枳实(熬) 芍药 [代]赭石 旋覆花 竹叶(各三两)[上五味]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【注解】根据误用催吐之法的药方组成可知,吐法会导致肝邪盛和心包气虚,所以需要泻肝和补心包气。药方的前两味是小泻肝汤之君臣,后三味是小补心包汤之君臣佐。条文中有“惊烦不宁”,《汤液经法图》有“酸苦除烦”的治法,枳实和芍药味酸,竹叶味苦,正好可以酸苦除烦,这种“组合疗烦”之法有待复兴。参考剂量:枳壳10克,赤芍10克,代赭石10克,旋覆花10克,竹叶10克(备注:古代的枳实是现代的枳壳,白芍为补,赤芍为泻,本方为泻肝方,所以用赤芍;代赭石和旋覆花需要包煎),以水700毫升,煮取300毫升,分两次服完。【原文】泻心汤救误用清下,其人阳气素实,外邪乘虚陷入,致心下痞满,食不下,利反不止,[雷鸣腹痛者]方:黄连 黄芩 人参 甘草(炙) 干姜(各三两)[上五味]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【注解】根据误用下法的药方组成可知,下法会导致心包受邪和脾胃虚弱,所以需要泻心包和补脾胃。药方的前两味是小泻心包汤之君臣,后三味是小补脾汤之君臣佐。条文中有“心下痞满”,《汤液经法图》有“苦辛除痞”的治法,黄连和黄芩味苦,干姜味辛,正好可以苦辛除痞,这种“组合疗痞”之法有待复兴。参考剂量:黄连6克,黄芩10克,党参10克,甘草10克,炮姜6克(备注:古代人参已绝种,用党参代替,干姜燥热易上火,用炮姜或筠姜代替),以水700毫升,煮取300毫升,分两次服完。【原文】泻脾汤救误用冷寒,其人阴气素实,阳气不行,致腹中滞胀,反[恶]寒不已[者]方:附子(炮) 干姜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(各三两)[上五味]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【注解】根据误用寒凉的药方组成可知,寒凉之品会导致脾受邪和肺气虚,所以需要泻脾和补肺。药方的前两味是小泻脾汤之君臣,后三味是小补肺汤之君臣佐。条文中有“腹中滞胀”,《汤液经法图》有“辛咸除滞”的治法,附子和干姜味辛,旋覆花味咸,正好可以辛咸除滞,这种“组合疗滞”之法有待复兴。参考剂量:炮附子10克,炮姜6克,麦门冬10克,五味子10克,旋覆花10克(备注:若无附子,买黑顺片代替,干姜燥热易上火,用炮姜或筠姜代替;旋覆花需要包煎),以水700毫升,煮取300毫升,分两次服完。

【原文】

泻肺汤救误用火法,其人血素燥,致令[神识]迷妄如痴,吐血、衄血、胸中烦满,气结[不畅者]方:葶苈子(熬黑,捣如泥) 大黄 生地黄 竹叶 甘草(各三两)[上五味]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【注解】根据误用火法的药方组成可知,火法产生的燥热之邪会导致肺热和肾气虚,所以需要泻肺和补肾。药方的前两味是小泻肺汤之君臣,后三位是小补肾汤之君臣佐。条文中有“人血素燥”,《汤液经法图》有“咸甘除燥”的治法,葶苈子和大黄味咸,甘草味甘,正好可以咸甘除燥,这种“组合疗燥”之法有待复兴。参考剂量:葶苈子10克,大黄10克,生地黄15克,竹叶10克,甘草10克(备注:葶苈子需要包煎),以水700毫升,煮取300毫升,分两次服完。【原文】泻肾汤救误用汗法,其人阳气素虚,致令[阴气逆升],心中悸动不安,冒,汗出不止[者]方: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(各三两)[上五味]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【注解】根据误用汗法的药方组成可知,过度发汗会导致肾气受邪和肝气虚,所以需要泻肾和补肝。药方的前两味是小泻肾汤之君臣,后三位是小补肝汤之君臣佐。条文中有“阴气逆升”,《汤液经法图》有“甘酸除逆”的治法,茯苓和甘草味甘,五味子味酸,正好可以甘酸除逆,这种“组合疗肾气逆”之法有待复兴。参考剂量:茯苓10克,甘草10克,桂枝10克,生姜10克,五味子10克,以水700毫升,煮取300毫升,分两次服完。此篇所列泻汤法,前两味是本君臣,后三味是其所生之补方。此所谓邪实则正虚之意,泻实则补之也。(备注:这段总结出自《辅行诀》藏经洞本)这一段总结了误治之方的组方规律。【原文】七 ,救五脏诸劳损病方陶云:[经方有救]诸劳损病方,亦有五首,然综观其要义,盖[亦]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,录出以备修真之辅,拯人之危[也]。[然]其方意深妙,非俗浅所识。缘诸损候,藏气互乘,每挟滞实,药味寒热并行,补泻相参,先圣遗奥,出人意表。汉晋已还,诸名医辈,张机、卫汜、华佗、吴普、皇甫玄晏、支法师、葛稚川、范将军等,皆当代名贤,咸师式此《汤液经法》,愍救疾苦,造福含灵。其间增减,虽各擅[新]异,似乱旧经,而其旨趣,仍方圆之于规矩也。【注解】这一段提到下面的虚劳病方出自《汤液经法》,并指出张机(即张仲景)和华佗等名医都是根据《汤液经法》中的方子加减治病的。(备注:五脏虚劳病方,《辅行诀》各版本的内容均不同,无法体现出组方规律,通过书读百遍,口念耳闻,感而遂通,必有所悟,发现虚劳方的组方规律是:一药为克本脏小泻方之臣,一药为克本脏小补方之君,一药为本脏小补方之臣,余药为补本脏之菜、果、谷、畜等食物,可知,虚劳病方是食疗方,药物只是佐料。)【原文】养生补肝汤治肝虚筋极,腹中坚澼,大便閟塞[者]方:大黄(四两)  麦门冬  干姜(各三两) 韭叶(切,一把) 李(五颗)  胡麻油(一升) [上六味],以水五升,[先]煮前五味,取得二升,去滓,将麻油倾入,乘热,急以桑枝三枚,各长尺许,不住手搅,令与药和合为度,共得三升,温分三服,一日尽之。根据《汤液经法图》可知,补肝汤本应使用入肝的辛温之药(比如桂枝),由于肝虚至极,虚不受补,所以不能直接补肝,而是通过调理肺来间接补肝:大黄味咸泻肺,麦门冬味酸补肺,味咸与味酸在肺的作用下化生味辛,辛味正好是补肝的(间接补肝法)。本方中,干姜是小补肝汤中的臣药,韭菜是入肝之菜,李子是补肝的果实,胡麻油简称麻油,由补肝的芝麻(属谷物)榨取而得,作为食疗方,本方以麻油(谷物精华)为君。食疗参考剂量:大黄10克,麦门冬10克,炮姜6克,韭菜200克,李子5个,桑枝3克,麻油10毫升或适量,以水500毫升,先煮前面六味,煮取200-300毫升,取出药汁后添加麻油,搅拌均匀,分两次服完。【原文】调神补心汤治心劳脉极,心中烦悸,神识慌惚[者]方:甘草(四两)   地黄   旋覆花(各三两)  杏(五枚,去核) 薤白(二升,切) 豉(半斤)[上六味],以清酒四升,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,日三。根据《汤液经法图》可知,补心汤本应使用入心的味咸之药(比如代赭石),由于心虚至极,虚不受补,所以不能直接补心,而是通过调理肾来间接补心:甘草味甘泻肾,地黄味苦补肾,味甘与味苦在肾的作用下化生味咸,咸味正好是补心的(间接补心法)。本方中,旋覆花是小补心包汤中的臣药,薤白是入心之菜,杏子是补心的果实,豆豉简称豉,由一种补心的小豆(属谷物)发酵而得,作为食疗方,本方以豆豉(谷物精华)为君。食疗参考剂量:甘草10克,生地黄15克,旋覆花10克,杏子5个,薤白10克,豆豉15克,黄酒10毫升(备注:旋覆花需要包煎),以水500毫升,煮取200-300毫升,分两次服完。【原文】建中补脾汤治脾虚肉极,羸瘦如柴,腹中拘急,四肢无力[者]方:芍药(六两)  桂[心]   甘草(炙,各二两) 生姜(三两) 黄饴(一升) 大枣(十二枚,掰)(备注:原方中大枣数量为15,取自脾土的河图数5与10之和。关照某些人的认知偏好,取小建中汤中的大枣数量12) [上六味]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内饴,更上火,令消已,温服一升,日尽之。根据《汤液经法图》可知,补脾汤本应使用入脾的味甘之药(比如人参),由于脾虚至极,虚不受补,所以不能直接补脾,而是通过调理肝来间接补脾:芍药味酸泻肝,桂枝味辛补肝,味酸与味辛在肝的作用下化生味甘,甘味正好是补脾的(间接补脾法)。本方中,甘草是小补脾汤中的臣药,生姜是入脾之菜,大枣是补脾的果实,黄饴又称饴糖,由补脾的多种谷物发酵而得,作为食疗方,本方以饴糖(谷物精华)为君。该方被张仲景改名为“小建中汤”,收录在《伤寒论》里。

食疗参考剂量:白芍15克,桂枝10克,甘草6克,生姜15克,小红枣12个,饴糖30克(备注:白芍为补,赤芍为泻,本方为补脾方,所以用白芍;红枣需要撕烂,便于煎出营养;如果买不到饴糖,用葡萄糖粉代替),以水700毫升,先煮前面五味,煮取300-400毫升,取出药汁放入饴糖,搅拌使得饴糖溶化,或者加热药汁促使饴糖溶化,分两次服完。

【原文】宁气补肺汤治肺虚气极,烦热,汗出,口舌渴燥[者方]:黄芩   代赭石   五味子(各三两)  桃仁(三枚)  葱白(三茎,切)  [上五味],以水七升,和苦酒二升,共煮取四升,分四服,昼三夜一服。

根据《汤液经法图》可知,补肺汤本应使用入肺的益阴之药(比如补肺汤中的麦门冬),由于肺虚至极,虚不受补,所以不能直接补肺,而是通过调理心包气来间接补肺:黄芩味苦泻心包,代赭石味咸补心包,味苦与味咸在心的作用下化生味酸,酸味正好是补肺的(间接补肺法)。本方中,五味子是小补肺汤中的臣药,葱白是入肺之菜,桃仁是补肺的果实,苦酒是醋的别称,由补肺的麦子(属谷物)发酵而得,作为食疗方,本方以醋(谷物精华)为君。食疗参考剂量:黄芩10克,代赭石10克,五味子10克,桃仁3个,新鲜葱白30克,醋20毫升或适量(备注:代赭石需要包煎),以水700毫升,煮取300-400毫升,分两次服完。

【原文】固元补肾汤治肾虚精极,遗精,失溺,气乏[无力,不可动转],唾血咯血[者]方:干姜  人参 竹叶(各二两) 栗仁(十枚,打去皮)  葫(三颗) [上五味],以清浆水二升,水七升,煮取四升,每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
365建站

【注释】  根据《汤液经法图》可知,补肾汤本应使用入肾的味苦之药(比如地黄),由于肾虚至极,虚不受补,所以不能直接补肾,而是通过调理脾胃来间接补肾:干姜味辛泻脾,人参味甘补脾,味辛与味甘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味苦,苦味正好是补肾的(间接补肾法)。本方中,竹叶是小补肾汤中的臣药,葫芦秧是入肾之菜(葫是葫芦的简称,本方用的是葫芦秧),栗仁是补肾的果实,清浆水是由补肾的谷物发酵而得,五谷中大豆是补肾的,所以可用豆浆代替清浆水,作为食疗方,本方以豆浆(谷物精华)为君。

食疗参考剂量:炮姜6克,党参10克,竹叶6克,栗仁10个,葫芦籽10克,豆浆100毫升或适量(备注:古代人参已绝种,用党参代替,干姜燥热易上火,用炮姜或筠姜代替;葫芦秧没有销售的,买葫芦籽代替),以水600毫升,煮取300毫升,分两次服完。

【原文】五劳诸方,皆虚中夹实,所谓正虚则生邪实也。上五汤皆建中意,五行以土为本,制以所官之主,承以所生之同,其道备矣。(备注:这段总结出自《辅行诀》藏经洞本)

【注释】这一段总结了虚劳病方的组方规律。

【原文】陶云:经云:毒药攻邪,五菜为充,五果为助,五谷为养,五畜为益,尔乃大汤之设。今所录者,皆小汤耳。若欲作大汤者,补肝汤内加羊肝,补心加鸡心,补脾加牛肉,补肺加犬肺,补肾加猪肾,各六两,即成也。

【注释】这一段介绍了怎么做补劲更强的食疗方,就是加动物的脏器或肉,加肉的话,肉就成了君药。现代人多虚火,而肉会助火,需要适可而止。

【原文】陶隐居云:依《神农[本经》及《桐君]采[药]录》,上中下三品之药,凡三百六十五味,以应周天之度,四时八节之气。商有圣相伊尹,撰《汤液经[法]》三卷,为方亦三百六十首:上品上药,为服食补益方者,百二十首;中品中药,为疗疾祛邪之方,亦百二十首;下品毒药,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,亦百二十首。凡共三百六十首也。实万代医家之规范,苍生护命之大宝也。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,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。[检用]诸药之要者,可默契经方之旨焉。

【注释】这一段解释了收录几十个汤液经方的原因,陶弘景带着徒弟在山中修行,收录这些常用经方是为了“预防灾疾之用”。

【原文】经云: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天有五气,化生五味,五味之变,不可胜数。今者约列二十五种,以明五行互含之[迹,以明五味变化之用,如下]:

这一段解释了下面的25味常用药很重要。

【原文】味辛皆属木,桂为[之]主,椒为火,姜为土,细辛为金,(阳起石)[为水]。(备注:依《辅行诀》藏经洞本补入阳起石)

【注释】根据所列的五个辛味药可知,在已经失传的按照五行分类的本草书籍中,凡是具有“生阳祛寒”药性的都归类为木(辛):桂枝生肝阳,蜀椒(花椒)生心阳,姜生脾阳,细辛生肺阳,阳起石生肾阳。如果前面的方剂中有味辛之药而不包括在这5个中,均是根据“生阳祛寒”的药性推定,不再赘述。

【原文】味咸皆属火,旋覆[花]为[之]主,大黄为木,泽泻为土,厚朴为金,硝石为水。

【注释】根据所列的五个咸味药可知,在已经失传的按照五行分类的本草书籍中,凡是具有“推陈致新”药性的都归类为火(咸):旋覆花促进心血推陈致新,大黄促进肝气推陈致新,泽泻促进脾胃新陈代谢,厚朴促进肺气推陈致新,硝石促进肾气推陈致新。如果前面的方剂中有味咸之药而不包括在这5个中,均是根据“推陈致新”的药性推定,不再赘述。

【原文】味甘皆属土,人参为[之]主,甘草为木,大枣为火,麦[门]冬为金,茯苓为水。

【注释】

根据所列的五个甘味药可知,在已经失传的按照五行分类的本草书籍中,凡是具有“补气伐邪”药性的都归类为土(甘):人参补脾气,甘草补肝气,大枣补心气,麦门冬补肺气,茯苓伐肾邪。如果前面的方剂中有味甘之药而不包括在这5个中,均是根据“补气伐邪”的药性推定,不再赘述。

【原文】味酸皆属金,五味[子]为[之]主,枳实为木,豉为火,芍药为土,薯蓣为水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【注释】根据所列的五个酸味药可知,在已经失传的按照五行分类的本草书籍中,凡是具有“伐邪益阴”药性的都归类为金(酸):五味子益肺阴,枳实伐肝邪,豆豉伐心邪,芍药益脾阴,薯蓣(山药)益肾阴。如果前面的方剂中有味酸之药而不包括在这5个中,均是根据“伐邪益阴”的药性推定,不再赘述。

365站群VIP

【原文】味苦皆属水,地黄为[之]主,黄芩为木,黄连为火,白术为土,竹叶为金。

【注释】根据所列的五个苦味药可知,在已经失传的按照五行分类的本草书籍中,凡是具有“祛火燥湿”药性的都归类为水(苦):地黄祛肾火,黄芩祛肝火,黄连祛心火,白术燥脾湿,竹叶祛肺火。如果前面的方剂中有味苦之药而不包括在这5个中,均是根据“祛火燥湿”的药性推定,不再赘述。

【原文】此二十五味,[为诸药之精],多系疗[五脏六腑]内损诸病者,学者当[深契焉]。

【注释】再次强调,上面的25味药很重要,需要研究透彻。

下图是陶弘景绘制的汤液经法(上)图。

【原文】

[经云]:主于补泻者为君,数量同于君[而]非主,故为臣,[从于佐监]者为佐使。陶隐居曰:此图乃《汤液经法》尽要之妙,学者能[谙于此],[则]医道毕矣。

(备注:原图的左旋和右旋箭头,由张大昌添加,故删除)【注释】此乃陶弘景根据《汤液经法》的组方规律,以及当时流行的“本体-功用”学说,绘制的汤液经法图,“本体-功用”学说随着佛教由汉代传入中国,盛行于陶弘景所在的南北朝时期,在那之前,盛行的是“阴阳五行”学说,而中医就是根据“阴阳五行”的理法来诊治疾病的,下图是还原为“阴阳五行”学说的汤液经法(下)图:

人生有形,不离阴阳。阴在内,阳之守也;阳在外,阴之使也。五脏均有阴阳,比如:肾阴主一身之阴,肾阳主一身之阳。甘酸除肾气之逆。木——肝:辛味补肝、酸味泻肝、辛酸化甘,辛味与酸味在肝的作用下化生甘味,甘味补脾、甘味泻肾,甘味又参与到脾肾的化生中;火——心:咸味补心、苦味泻心、咸苦化酸,咸味与苦味在心的作用下化生酸味,酸味补肺、酸味泻肝,酸味又参与到肝肺的化生中;土——脾:甘味补脾、辛味泻脾、甘辛化苦,甘味与辛味在脾的作用下化生苦味,苦味补肾、苦味泻心,苦味又参与到心肾的化生中;金——肺:酸味补肺、咸味泻肺、酸咸化辛,酸味与咸味在肺的作用下化生辛味,辛味补肝、辛味泻脾,辛味又参与到肝脾的化生中:水——肾:苦味补肾、甘味泻肾、苦甘化咸,苦味与甘味在肾的作用下化生咸味,咸味补心、咸味泻肺,咸味又参与到心肺的化生中。酸苦甘辛咸,相互组合化生,生命不息,化生不止!化生不止,生命不息!此乃“五味变化之用”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医讯前沿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