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4-11-23 14:06 点击次数:96
图片
图片
一诊
2022年6月29日,一位52岁的叔叔因“反复口腔溃疡20余年”就诊于无锡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科毕礼明主任门诊。患者反复口腔溃疡,腰痛,怕冷,门诊测得焦虑抑郁评分量表A5D7,形体适中,神志清,精神可,心率80次/分,律齐,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,腹软,无压痛及反跳痛,NS未及明显异常,舌红,苔薄黄腻,脉弦滑。
四诊合参,毕主任初步诊断患者为颊溃疡(火毒攻口证),于诊间给予一次性使用揿针针刺曲池、三阴交等以清热活血、滋补肝肾,同时处以甘草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治疗,具体方药如下:
//
淡竹叶30g 生地黄30g 姜半夏15g 黄芩15g
黄连10g 炒甘草10g 大枣15g 甘草10g
北沙参20g 肉桂1g 炮姜10g
每日1剂大包180ml 2包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
×5剂代煎
《金匮要略·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》中有云:“狐惑之为病,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。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,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。蚀于上部则声喝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”
图片
甘草泻心汤是经典的狐惑病方,传统的清热解毒方。我科指导老师黄煌教授指出,该方具有粘膜修复、止泻除烦的功效,现代研究表明该方可以抗炎、抗病毒,保护口腔及胃肠粘膜,临床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等以皮肤黏膜充血、糜烂、溃疡为特征的疾病。现患者反复口腔溃疡,故选择甘草泻心汤为主方。
导赤散出自《小儿药证直诀·卷下》,功可清心凉血,利水通淋。毕主任于甘草泻心汤主方中合入导赤散中的淡竹叶、生地黄两味,取生地清热凉血滋阴,竹叶清心降火通淋之意。另配伍肉桂、炮姜等引虚火下行,北沙参养阴生津,全方合用,共奏滋阴清热、引火下行之功,意在使患者水火既济、心肾相交。
图片
二诊
由是处方服用5剂后,患者于2022年7月27日至门诊复诊,自诉有新发口腔溃疡,大便尚调,余病史同前。毕主任考虑患者中年男性,反复口腔溃疡20余年,病情迁延,其体内水火失调之征尚存,非一朝一夕所能根除,故守方继进,坚持处以原方8剂,配合10剂外用方贴敷涌泉。
具体药物组成为“制吴茱萸3g、甘草3g”,每日1剂。吴茱萸为温里药,性味辛、苦,大热;有小毒,功可温中止痛、理气止呕。吴茱萸经甘草水制后,可减毒缓燥。外用后可以引火下行。
图片
三诊
2022年8月6日,患者药后复诊,自诉口腔溃疡缓解,近来无新发溃疡。毕主任以原方处以14剂予患者隔日一剂水煎服,并外用方5剂同用以巩固疗效。患者闻言欣然,领药而去。
图片
图片
讨论
本案中,患者“反复口腔溃疡”主症明确,兼有“腰痛,怕冷”,是为肾水亏虚,虚火上炎,寒热错杂之证。患者少阴肾水亏虚,肾阳温煦功能不利,症见腰痛、怕冷。心在上焦属火,肾在下焦属水。心阳下降至肾,方能温养肾阳,肾阴上升至心,则能涵养心阴,是为“心肾相交”,又名“水火相济”。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有云:“年四十,而阴气自半,起居衰矣。”现患者中年男性,年过四十,肾阴亏虚,心阳无法正常潜藏,故虚阳浮越、虚火上炎,发为反复口腔溃疡。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有云:“故曰:天地者,万物之上下也;阴阳者,血气之男女也;左右者,阴阳之道路也;水火者,阴阳之征兆也;阴阳者,万物之能始也。故曰:阴在内,阳之守也;阳在外,阴之使也。”故毕主任选用甘草泻心汤为主方,以调节患者寒热错杂之征,辅以导赤散、肉桂、炮姜等药,加强处方中的清热滋阴、引火下行之力,辨证准确,守方继进,终获良效。图片
文稿、编辑|胡淳淳
审核 | 毕礼明
无锡市中医医院 中医经典科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