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讯前沿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前沿医讯 你的位置:医讯前沿 > 前沿医讯 > 医疗动态 我的神经解剖学习笔记( 二)之幕上动脉的解剖

医疗动态 我的神经解剖学习笔记( 二)之幕上动脉的解剖

发布日期:2025-01-10 14:01    点击次数:151

继续带领大家学习经典解剖书籍Rhoton教授的《Rhoton’s Cranial Anatomy and Surgical Approaches by Albert L. Rhoton Jr MD 》之《The Supratentorial Arteries》。Rhoton教授的脑血管分类方法堪称经典,虽然不是目前主流7段分法,但是我们经常在临床工作中用到很多名词和定义,是值得系统学习的章节,分段是人为的,最后殊途同归。医学插画是一种“聚焦式”展示结构信息的方式,它能过滤掉背景信息,用最直观的方式凸显内容,但是它不够客观严谨地展现结构信息,更偏向于感性的展示内容。而尸头解剖是最接近真实手术的一种展示,在手术过程中要有认知转变的理解。Rhoton教授的精美图片更值得反复观摩。365站群VIP站群论坛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图片

图1 左:(Lawton 教授)插图:显示了 Willis 环中的动脉瘤及其相关脑池之间的关系。 左上:(Ronton 教授)插图:颈内动脉的穿支底面观。颈内动脉发出眼动脉PComA..AChA. ACA 和MCA.按照血管分支的起点,床突上段可分为三段:眼动脉段(C4-Op.蓝色),即眼动脉起点至后交通动脉起点:交通段(C4-Co,淡绿色),即PComA 起点起至 AChA起点:脉络膜段(C4-Ch,墨绿色),即 AChA 起点起至颈内动脉分叉。眼动脉段发出的穿支至视神经、视交叉和视束,并环绕第三脑室底的漏斗和灰结节。垂体上动脉起自眼动脉段,至垂体的漏斗。交通段的分支到视束第三脑室底部和乳头体区。脉络膜段分支行向上,进入前穿质。PCA 由基底动脉发出,在视束下方向后走行。ACA和AComA 位于视交叉上方和双侧额叶之问。嗅神经位于直回的外侧。右下:基底池内的动脉尸头解剖图前面观。大小相似的双侧A1段跨越终板前部,右侧A2段在左侧A2段的前方进入纵裂。左侧回返动脉在靠近前交通动脉(AComA)处发出,在前穿质下方向外侧走行.一条穿支血管自AComA发出。1.幕上动脉包括颈内动脉(Internal carotid artery),ICA的床突上段、大脑前动脉(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.ACA)、大脑中动脉( middle cerebral artery.MCA)、眼动脉、后交通动脉( teno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. PcomA)、脉络膜前动脉(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.AChA)和Willis环结构,包括后部中线的基底动脉顶端和大脑后动脉(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.PCA)。颈内动脉分为四部分。C1段(颈段):由颈总动脉发出颈内动脉至颈动脉管外口;C2段(岩骨段):位于颈动脉管内至进入海绵窦处:C3段(海绵窦段):位于海绵窦内至穿出海绵窦顶硬脑膜处;C4段(床突上段):起自颈内动脉进入蛛网膜下腔处,止于颈内动脉分叉为ACA和MCA处。(七分段在以后的章节再次学习)C4(床突上段)的分段依据眼动脉、PComA和AChA的发出位置,C4段分为三段。眼动脉段起自海绵窦顶的眼动脉起点至后交通动脉起点;交通段起自PComA起点至AChA起点:脉络膜段起自AChA起点至颈内动脉分叉。眼动脉段最长,交通段最短。

图片

图片

2.眼动脉眼动脉是C4段的第一个分支,大多数眼动脉起自海绵窦硬脑膜顶壁上方、视神经下方的床突上区,在视神经的下方向前外侧走行,进入视神经管和眶。颅内段通常在视神经下方起自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上表面的内侧1/3,并在距起点1~2mm范围内进入视神经孔。眼动脉的暴露通常需要切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顶壁,切开镰状突起(falciform process)。镰状突起为从前床突向内侧延伸的薄层硬膜返折,并覆盖视神经孔近端视神经表面0.5~11mm(平均3.5mm)它的起点位于前床突尖端前方5mm或其后方7mm、床突内侧2~10mm范围内。多数眼动脉起自前床突尖部前方、床突内侧5mm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3.后交通动脉PComA构成Willis环的外侧界,大约在眼动脉到分叉部之间C4段的中部起自血管的后内侧壁。经灰结节的下方、蝶鞍的上方向后和内侧走行,于动眼神经稍上方和内侧连接大脑后动脉 (PCA)。在胚胎期,PCA与PComA相延续;但在成人,PCA属于椎动脉系统。如成人期的PCA仍主要起自PComA,则被称为胚胎型PCA。如PComA细小或正常大小,它向后内侧走行,在动眼神经内上方连接PCA,但如为胚胎型,则走行偏外,在动眼神经的上方或外侧。PComA在C4起点处的扩张,一般被认为是功能性扩张或漏斗样增宽,发生率约为6%。乳头体前动脉 (premamillary artery) 为PComA的最大分支,在乳头体和视束之间,经乳头体的前方或外侧进入第三脑室底部。一般有2~3支血管终止手乳头体前方,但只有最大的一支称为乳头体前动脉。乳头体前动脉也称丘脑前穿动脉,多起源于后交通动脉的中 1/3,也可起自前或后 1/3。它供应下丘脑后部、丘脑前部、内囊后肢和底丘脑。PComA穿支的前组供应下丘脑、丘脑腹侧、视束的前1/3 和内囊后肢:后组供应后穿质和丘脑底核。供应丘脑底核的血管闭塞会导致对侧的偏身挥舞。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与PCA和SCA的关系是恒定的。动眼神经总是于动脉起点附近穿经PCA和SCA之间,滑车神经也在两者之间经过脑干外侧缘,即使SCA为双干此种关系也不变,即动眼神经在SCA双干的上干和PCA之间。PCA始终位于滑车神经的上方。迁曲的SCA有时在滑车神神经上方形成血管襻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4. 脉络膜前动脉AChA 通常以单干起自C4,多数起点靠近PComA 的起点而远离分叉部。起始段在颈内动脉的后方,行向后内侧。它在视束的下方或沿其内侧达大脑脚外缘,与视束伴行的平均长度为12mm。在外侧膝状体的前缘,AChA再次从内侧向外侧穿越视束,向后内侧经位于大脑脚和钩回之间的大脑脚池,穿脉络裂进入颞角的脉络丛,沿脉络丛内侧走行。分段:分为脑池段和脉络丛段。脑池段自起点至脉络裂,在外侧膝状体前缘分为近侧部和远侧部;脉络丛段由一支或几支穿脉络裂进入颞角脉络从。自起点至穿经脉络裂的平均长度为2.4cm。临床特点AChA梗塞后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对侧偏瘫、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。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(所有的感觉)是由于后2/3的内囊后肢和中1/3大脑脚的梗塞所引起。不同程度的同向偏盲是由于视放射的起始部、视束和部分外侧膝状体的血供受阻,而苍白球梗塞似乎不引起症状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5.大脑中动脉 MCA起始部的直径为2.4~4.6mm(平均3.9mm),起点位于外侧裂的内侧端,视交叉外侧,前穿质下方,嗅束分为内、外侧嗅纹处的后方。发出后在前穿质下方向外走行,与蝶骨嵴平行且约位于其后方1cm,在外侧裂内分叉,并急转向后上形成弯曲的膝部,达岛叶表面。在岛叶周围,分支到达额叶、颞叶和顶叶岛盖的内侧面,并围绕岛盖到达皮层表面。MCA分为4段:M1(蝶骨崤段)、M2(岛段)、M3(岛盖段)和M4(皮层段)。M1起自MCA起始部,分为分叉前部和分叉后部,分叉前部为从起点至分叉的单支动脉主干,分叉后的血管干之间几乎平行,分叉附近由动脉主干发出的细小皮层支称为早期分支。M2段包括位于岛叶表面和向其供血的血管,始于膝部,MCA分支经过岛阈,止于环沟。在离开岛叶表面前,至额叶的分支只跨过岛短回,而供应颞后或角回的血管分别跨过岛短回、岛中央沟和岛长回。M3段起自岛环沟,止于外侧裂表面。到达外侧裂上方的大脑要经过两个180°转弯,血管分支围绕额、顶叶岛盖的下缘,然后沿额、顶叶外侧面向上。M4由半球凸面的血管分支构成,起自外侧裂表面,行于大脑半球的皮层表面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6.大脑前动脉ACA是内动脉两个终末分支中较小的一支,起于外侧裂内侧端,视交外侧前穿质的下方。在视神经或视交叉的上方、内侧嗅纹下方向前内侧走行,进入纵裂;在进入裂隙的开口处,通过 AComA 与对ACA相连,经终板前方上升进入两侧半球之间的纵裂。分段:以AComA为界,ACA分为两部分,即近侧部(交通前段)和远侧部(交通后段)。近部由ACA起点至AComA,构成A1段;远部由A2段(胼胝体下段)、A3段(胼胝体前段A4段(胼胝体上段)和A5段(胼胝体后段)。回返动脉ACA 的回返支由Heubner于1874年首先描述,与其他分支的不同之处在于,此血管两倍于发出它的主ACA 向后返回,经过颈内动脉分和MCA的上方,进入外侧裂内侧部,然后再进入前穿质。

图片

图片

7.大脑后动脉PCA起自基底动脉分叉部,在脚间池的外侧缘连接 PComA,围绕脑干,经大脑脚池和环池到达四叠体池,分布于大脑半球后部。分为四段,即P1~P4段P1段:也称交通前段,由基底动脉分叉部至与PComA相连处。正常情况下,动眼神经行于PComA的下方稍外侧,而在胚胎型的P1段较长,动眼神经位于血管的内下方。由P1段发出的相对恒定的分支是:1)丘脑穿动脉,即经后穿质入脑的血管:2)脉络膜后内侧动脉,达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;3)至四叠体板的分支;4)至大脑脚和中脑被盖的分支。P2段:起自 PComA水平,行于大脑脚池和环池,止于中脑后缘的外侧。P2段分为前、后两部分。其前半为P2A,即大脑脚段,因其围绕大脑脚行于大脑期池而命名;后半为P2P,即环池段或中脑外侧段,其在中脑外侧行于环池。P3段:即四叠体池段,起自中脑外侧面和环池的后缘,到达四叠体池的外侧部,止于距状裂的前界。到达距状裂前界之前PCA发出主要的终末分支为距状动脉和顶枕动脉。P4段:包括至皮层表面的分支,在后方起自距状沟的前端。PCA分支有三种类型:1)中央穿支至间脑和中脑;2)脑室支至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脉络丛和脑室壁及其邻近结构;3)大脑支至大脑皮层和胼胝体压部。中央支穿动脉直行或环绕走行,包括丘脑穿动脉、大脑脚穿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;脑室支包括脉络膜后内侧和后外侧动脉;大脑支(7支)包括以下的一组分支,分成海马支,颞前、中、后和颞总支,以及顶枕支、距状支和压部支。丘脑穿动脉:起自P1段,经后穿质和大脑脚内侧入脑,位于脚间窝上部的乳头体后方。进入同一区域的 PComA的分支称为乳头体前动脉。供应丘脑前部、部分丘脑后部、下丘脑、底丘脑和上位中脑的内側部,包括黑质、红核、动眼及滑车神经核、动眼神经、中脑网状结构、顶盖前区、第四脑室底的内上及内囊后部。四叠体动脉:围绕脑干达四叠体池,向四叠体供血。行于PCA内侧并围绕脑干,发出小的分支到达大脑脚和膝状体,止于四叠体板。常起自P1段或P2A,与SCA的分支相吻合。阻塞可导致后连合或 Darkschewitsch核或 Cajal核梗塞出现眼球的垂直运动障碍( Parinaud综合征)。丘脑膝状体动脉:在外侧丘脑的下方直接起自P2段,穿过由膝状体及其周围区构成的环池顶壁。供应外侧丘脑的后半、内囊后肢和视束。该动脉供血区的梗塞导致丘脑的Dejerine和 Roussy综合征。脉络膜后动脉:为PCA的分支,进入侧脑室和第三脑室,供应脉络丛和脑室壁,根据起源和供血区的不同分为内侧组和外侧组,即脉络膜后内侧动脉( MPChA)和脉络膜后外侧动脉( LPCHA)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简写:A动脉:A.C.A.,大脑前动脉:Ang.,角:Ant.,前:A.Ch.A,脉络膜前动脉:Amgd.,杏仁核:Calc.,距状,Car.,颈内动脉:Cer., 大脑:Chor.,脉络膜,脉络膜的:Bifurc.,分叉:Br.,分支: Coll,小丘:Clin.,床形的:Cist.,池:Bas.,基底:CN,颅神经,Dup.,成双的:Dent.,齿状:Fiss.,裂:For.,孔:Gen.,膝状:Cyr.,脑回:L.P.Ch.A.,脉络膜后外动脉M.P.Ch.A.,脉络膜后内动脉,P.Co.A.,后交通动脉,Sag.,矢状:Sup.,上;Perf., 穿通S.C.A..小脑上动脉:Thal.Perf.. 丘脑穿通.Par.Occip.,项枕:Quad.,四叠体的:Splen.,夹:Str., 直:Cing.,扣带:Call Marg,胼缘:Mam.乳头体:Perical,胼周:Preca,胼前;Cent.,中央:Inf.,下: Trans.,横的;M.C.A.,大脑中动脉:Hippo,海马的。海马:Parahippo.,海马旁:plex.丛:Quad.,四叠体的:Vent.,脑室; Fimbria,伞;Par.Ocip.,顶枕: Pex,丛:Suc沟:Thal.Gen.,丘脑膝状体:Mid.,中间的:Orb.Fr.,眶额:Par.,顶:Post.,后:Pre.Cent.,中央前:Pre.Fr.,额叶前部:Temp.Occ.,颞枕:Temp.Pol.,颞极;Parahippo.,海马旁:PIeX从:Vent.,脑室;Thal.Perf.,丘脑穿通;Contra.,对侧:Front.,额部的:Gr.,大:Lent.Str.,豆纹:Pet., 岩骨:Premam.,乳头体前:Rec.,回返:Semicirc.,半规:Trifurc.,三支分叉部,Cl.,腺体:Lam.,薄板:Olf.,嗅的:Pit.,垂体:Rec.,回返:Temp.,颞部的:Tent.,小脑幕的,Term.,终末的:Tr.,束,干:V.,静脉。参考资料:1.Rhoton AL Jr. The Supratentorial Arteries. Neurosurgery 51[Suppl 1]:53–120, 2002 DOI: 10.1227/01.NEU.0000028484.12422.23.2.Tansu Mertol, MD, Carotid Cave Microsurgical Anatomy, Neurosurgery, Volume 72, Issue 1, January 2013, Pages E141–E142, https://doi.org/10.1227/NEU.0b013e31827503983.Michael T. Lawton. Seven aneurysms : tenets and techniques for clipping . Neurosurgery. 2010.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医讯前沿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13-2024